中国钢琴网 - 钢琴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比赛信息 | 家长之窗 | 教育新闻 | 企业新闻 | 琴坛动态 | 演出信息 | 业界动态 | 国内资讯 | 国际新闻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比赛信息 > 学术打开的门 |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简明指南
B.biz | 商业搜索

学术打开的门 |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简明指南

信息来源:iiippp.com   时间: 2025-08-05  浏览次数:60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曾经被钢琴家们誉为“钢琴音乐中的《新约》”,可以与之并列的只有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但是,由于在将自己的48首前奏曲与赋格编收成卷的时候(第一卷辑于18世纪20年代初,第二卷辑于18世纪30年代末),巴赫的脑海中仍然没有发展成熟的钢琴音响,所以,作为真正的钢琴音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如若没有这些作品,近二百年的钢琴音乐乃至整个音乐发展的历史都会有一个十分不同的面貌。

  13岁时的贝多芬、青年贝多芬、中年贝多芬(1815年)、晚年贝多芬(1823年)

  自从面世之初,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就一直刺激着人们对其进行解读与阐释,而这个文本接受的过程也已经持续了二百多年,并一直在前进发展,毫无间断。对音乐作品的阐释,既包括演奏也包括研究,相应地,我们欣赏并领悟音乐的方式,除了聆听钢琴家的音乐会或录音之外,也有相关的音乐学论著可阅读。这是一个感受与思想、心灵与智识、潜意识与表意识之间相互促进的过程。正如查尔斯·罗森所说,阅读有关音乐的论述本身并不会使人获得崇高的体验或灵魂的升华,但却可以引导我们仔细欣赏作品中往往不被注意的地方并理解其中的诸多难点。更为重要的是,在聆听时为了使音乐替我们将时间与空间从外部世界分离开,为了获得那种最为宝贵的审美超脱,我们必须全神贯注,将身心全部投入于作品之中。这就要求对作品足够熟悉与了解,而反复的聆听以及有价值的音乐学论著都能够帮助我们做好这种准备。

  无论对爱乐者、研究者还是演奏者,音乐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最大价值在于它对经典作品的解读与阐释。时代与出发角度的不断变化使人们在面对某个客体时产生的问题也在不断变化,而这就让音乐学(以及所有其他人文学科)一直保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尚未远去的20世纪,人类社会所经历的巨大变革几乎是史无前例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点,两个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潮分别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从根本上说来,现代主义是对“指导性思想”或“普遍真理”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搜寻;而后现代主义则植根于它对现代主义及其后果的思考,怀疑一切并且拒绝承认任何预设的“宏大叙事”。撇开其他方面的影响不谈,具体到对艺术、文学与音乐的解读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积极一面在于,鼓励每个人在文本面前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对外部强加的叙事或意识形态提出质疑。也正是因为如此,为了获得成熟的理解,每个人都必须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同时批判地吸收尽可能多的角度与观点。在这个语境下,学术不仅是必要的,也理所应当地从中获得动力并且更加有活力地发展。正如古典学家、历史学家道兹(E. R. Dodds)所说:“文化传统决不能被动地传播。除非新鲜的头脑始终为其努力,同时不断为后代重新阐释并重新评价,否则传统就会死亡。”

  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研究方面,经典作品可谓汗牛充栋:从车尔尼、申克尔(Heinrich Schenker)、黎曼(Hugo Riemann),到托维(Donald Francis Tovey)与罗森,他们都对这个领域有过杰出的贡献。但是,随着学术的发展与观念的成熟,许多争论的结果已经渐渐浮出水面(比如我们逐渐意识到,“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应该按照2/2拍慢板的速度来演奏,时长需要控制在四分半左右),不少多年前的共识也发生了变化(比如作曲家为“槌子键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给出的节拍器速度是否过快,是否需要调整)。而且,如前所述,随着时代与理解角度的变化,这些作品的受众感兴趣的方面与提出的问题也都在不断变化,举例来说,完全从曲式或和声的角度来讨论这些作品已经无法满足绝大多数爱乐者,这就要求我们在译介西方的研究成果时,必须优先选择更新的论著。苏联指挥家康德拉申曾经举过一例:如果聆听20世纪20年代理夏德·施特劳斯指挥的贝多芬交响曲录音,演奏中的强度、张力与情感表达已经完全不能为现代人所接受。这是因为我们与施特劳斯在生活节奏、社会现实和思维结构等方面已经完全不同,他在想到末日的时候,头脑里也许是风暴与地震,而我们已经通过各种形式看到过原子弹与海啸的威力。故此,无论是演奏还是研究,对经典的阐释必须随着时代和思想的变化而发展。新的研究成果更为贴近当前的人们,同时还会有效地吸取历代论著中的精华,并抛弃与时代不符或是已经被证伪的内容与观点,做到更为成熟且全面。所以,在各种资源都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学术出版的当务之急是必须将关注点放在更新的学术作品上——尽管它们往往不是名气最大的,但应该注意到,名望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

  该书以实用性为主,意在引导爱乐者与演奏者更好地认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诸多并不总为今人所理解的方面,并没有想要尝试告诉人们这些奏鸣曲必须如何演奏。

  查尔斯·罗森的《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简明指南》就是这样一部著作。它所讲述的都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最重要也最值得思考的内容,其中包含了罗森一生对贝多芬演奏与研究所得,同时也是对过去的无数学术流派与成果的总结与提炼。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分论说的是古典主义音乐传统对贝多芬钢琴作品的影响,以及贝多芬对这个传统的利用与改革。其中的话题主要集中在分句、速度与乐器限制这几个方面。这一部分不仅能够极好地引导读者演奏或聆听贝多芬的作品,对于理解莫扎特与海顿的作品也很有助益。下半部分是具体分析贝多芬的每一部钢琴奏鸣曲作品。由于罗森写作的体例并非逐小节的分析,也非完整的曲式或和声描述,所以可以十分自由地在恰当的地方指出贝多芬创作中的独特之处:或普通,或奇妙,或精致,或诡异,这种不拘泥于某个单独方面的音乐讲解最能给人带来全面的理解。而且,这种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的风格,反倒会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教益,提高人文学养。这正是罗森的音乐学作品的最大优点:他从音乐文本出发,为读者构建起某一部作品的完整图景,但却从不止于此;通过分析作品,他会将这些作品还原到作曲家,乃至某种音乐风格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之中,某一部作品的独特之处也就能够在这种大背景下看得格外清楚了。此外,罗森常常会加入自己作为钢琴家的独到体会,对于有能力或有兴趣弹奏这些作品的读者来说,相信这其中的每一句话都会发人深思。而对于喜爱聆听贝多芬钢琴音乐的读者来说,这些观点则是名副其实的“指南”——在罗森带着我们欣赏过这些作品之后,不同钢琴家的不同处理的原因与价值就都会逐渐清晰起来。

  贝多芬的法国钢琴“埃拉尔”

  阅读本书能够帮助读者脱离某位钢琴家的某个录音,既在感受上也在头脑中独立建立起这些作品的图景与理解,而对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这一西方音乐的核心文本而言,这样的学习对于任何一位渴望提升音乐眼界与智识的爱乐者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喜爱贝多芬音乐的读者会感到本书有很强的可读性,且绝非那些掉书袋风格的音乐分析著作可比。在本书的任何一个段落中,罗森都十分清楚,自己是在为读者讲解经典作品,意图是让读者与这些作品走得更近,而绝不是想要显示自己多么博学,或是说明“愚众”与专业人士的水平有多么大的差距。这才恰恰最接近学术研究的本来目的。当然,论说音乐仍然要使用五线谱和音乐术语系统,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这并不应该阻止我们在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世界中上下求索并努力吸收有益的观点。五线谱与音乐术语系统虽然不能说不复杂,但绝不是无法攻破的壁垒。当然,无论学习任何内容,我们都是在跨出自己熟悉的领域,进入一个相对陌生的世界。好在,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所能检索并获得的信息量几乎是无穷无尽的,无论是对照本书聆听特定的某部作品,还是查询某个不熟悉的术语都已经不再是什么难事。

  如今,我国出版的音乐家传记的种类十分丰富,应该说,读者对这些图书的需求主要来自对于音乐的喜爱和兴趣,来自更深刻、更广泛地理解音乐家作品的渴望与热情。不过,虽然说音乐家的生活与他们的作品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如果过于纠结于此、止步于此,其实并不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罗森本人曾就此评论说:“对于忧郁的、充满戏剧性的或是悲剧性的作品,传记式批评最能有效果;我们只需要在作曲家创作这部作品的时期找一些不幸的事就行了——一般来说这很容易,大多数作曲家不是负过债就是生过病,要么就是坠入爱河、不受欣赏,或者没有朋友。谁的生活都不会没有逆境。”与传记类的作品完全不同,罗森的每一部著作都是从作品与音乐本身出发,并且鼓励我们直接面对它们。

  当然,本书绝非理解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唯一角度或方法。如我先前所讲,当今时代要求我们接受并消化对经典作品的各种理解方法,而不必从中遴选出某一种作为“真理”或“权威”。同时吸收多种理解角度让我们的观点更有厚度,看法更为全面且成熟:无论聆听演奏还是阅读论述,兼容并包一定会比仅仅抓住一种理论、从单独一个出发点考虑要完整得多。不过,由于国内至今仍然没有既符合时代语境,同时又深入地讲解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论著,我相信,以本书为起点,跟随罗森这位睿智的音乐家走进这些作品的世界,是再合适不过的。

  这是一个既献给伟大音乐家,也献给一颗伟大心灵的故事。贝多芬的一生难称幸福,但他从未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始终渴望成为一个善良、高贵,并为人类献身的人。他历经磨难,最终成就辉煌。斯瓦福德在本书中倾注了大量心血,这本书想要做的,就是在旋律之中还原贝多芬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令他那些音乐作品更加立体,更有韵味。

  该书是美国作曲家兼作家扬·斯瓦福德撰写的一本古典音乐入门的大众读物。作者既是作曲家又是优秀的音乐史研究专家,他凭借对古典音乐及音乐家的熟悉和掌握,梳理了各个时代的代表性音乐家及相关历史。作者用简练、易懂又不失专业的语言分析了各个时代的音乐作品,介绍了何为古典音乐、如何欣赏音乐及为何称之为“心灵的语言”。

  该书是著名钢琴家、文艺批评家查尔斯·罗森谈音乐何以动人心弦的一本书。罗森从乐理出发,结合自身丰富的演奏经验,清晰、有条理地解释了音乐怎样对人的情感带来波动,什么样的音乐是激发人类情感的音乐。力度的变化、速度的不同、连音符的长短——罗森切入的方式如此直截了当却又那样特殊,灵巧地带领我们靠近音乐的内涵……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钢琴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