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网 - 钢琴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比赛信息 | 家长之窗 | 教育新闻 | 企业新闻 | 琴坛动态 | 演出信息 | 业界动态 | 国内资讯 | 国际新闻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国际新闻 > 花20万学钢琴,也不过培养个996的打工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9.biz | 商业搜索

花20万学钢琴,也不过培养个996的打工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信息来源:iiippp.com   时间: 2025-01-30  浏览次数:3632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米粒妈频道)

  等米粒上足球课的间隙,两个妈妈热火朝天地聊天,聊天内容不自觉就飘进了米粒妈的耳朵。

  你家足球预备踢到什么时候啊?”

  我想到六年级就算了。走专业没戏,打比赛也是陪跑,到初中科目多了,踢球就真没时间了”。

  我也是这么想的。我表姐家孩子学钢琴,花了得有20万,没学艺术专业,考试不加分,上班也不    加工资。还不如把钱省下来学点别的,考个好大学呢!”

  ……

  

  妈妈们的聊天还在继续,米粒妈陷入了沉思:

  花费几十万甚至百万培养的孩子,到头来不过是个996的打工人。早知如此,当初的坚持还有意义吗?

  

  说起孩子们的兴趣班,那可真是五花八门。从诗词歌赋到琴棋书画,德智体美劳全面开花,一节课100起步,上不封顶,砸进去大把大把的钱和时间。

  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妈妈们更是像土豪一样,眼都不带眨地报班。

  米粒妈给米粒报过的兴趣班,细细数下来也有三十来个。关于兴趣班,米粒妈以前写过不少文章

  

  给孩子报兴趣班,最初的目的很纯粹: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好玩的事情,从中发掘出孩子真正的兴趣。

  孩子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也会展露出那么一丢丢的天赋,再加上机构老师对孩子的青睐,老母亲很容易激动不已,这孩子莫不是个天才

  米粒妈不止一次听过类似的话,“我家孩子弹琴很有天赋。没怎么练上次比赛就得了个二等奖。要是练琴再抓点紧,得一等奖没问题。”

  守着这么个有天赋的孩子,看着TA不认真练琴,不认真学习,会不会感觉到手的金牌就这样飞了?

  退一万步讲,就算我们能够认清现实,不对孩子报过高的期望,纯粹是为了兴趣,为了热爱才让孩子学习。

  那么,对非专业的家长来说,如何评价孩子的学习成果呢?

  

  米粒妈有个让孩子佛系学琴的闺蜜,就想着让孩子陶冶情操,享受艺术的魅力。

  学着学着,孩子练琴有点费劲,不像最开始那样兴致勃勃了。老师建议让孩子考个级,有个目标能督促练习。

  闺蜜就开始让孩子考级,因为已经练过一段时间,所以从二级开始考的,一步步升级。

  本来考级是为了督促练习,可考着考着,闺蜜就不自觉地树立了“小学考完十级”的目标。

  毕竟,考级也好,比赛也罢,证书和奖牌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

  而所谓的陶冶情操,艺术熏陶,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需要历经时间长河的检验。

  所以,学着学着,家长就很容易走偏,忘记了让孩子学习的初心。

  

  米粒妈想起看过的一个帖子,“爹妈花得最不值的钱,是逼我学了8年钢琴”。

  发帖的小姐姐从5岁开始学钢琴。学钢琴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买一架钢琴1万起步,每周一两次的钢琴课,也是200起步上不封顶。

  学钢琴不是她自己选的,是妈妈看到别人学钢琴,觉得学钢琴很时髦,就自作主张买了钢琴,找了老师。

  从5岁到13岁,学琴的这8年,她痛不欲生,妈妈的坚持让她更痛苦。

  她想劝说妈妈放弃,她觉得既然学琴是出于攀比和从众,别人家的孩子放弃了,那我也可以放弃。

  可妈妈说,“你不能停止学琴。学琴会让你多一项技能,也许什么时候就能派上用场,你长大了也是门爱好,能够陶冶情操

  重要的是,我必须通过这件事教育你,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

  

  女孩拗不过妈妈,继续在考级的道路上飞奔。考十级前夕,她对钢琴的厌恶几乎到了极点。

  她在弹琴上没有获得过任何快乐,连考级得到“良好”的成就感,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老师和家长。

  到最后,在十级考场上她忘谱卡壳,直接哭了,成绩自然是不及格。妈妈让她再战一年,她哭着大吼说,“我不学了,死也不学了,再学我就去死”。

  就这样,她结束了8年的学琴历程。她说,8年折磨下来,钢琴伤了她,她伤了大家。

  米粒妈看到这个帖子的时候就在想,多一项技能,陶冶情操,学会坚持,这3个理由是多么的有道理,多么让人无法反驳

  只是,当坚持成了折磨,当学习是为了功利,坚持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不管孩子学什么兴趣类课程,考验的是父母的钱包、父母和孩子的时间,以及可能岌岌可危的亲子关系。

  当付出变得特别多,很难有人完全不功利。就算是那3个特别正能量的理由,也能找到功利的表现形式。

  多一项技能:可以在亲朋好友面前表演一番,“看我们钢琴弹得多好,钱没白花”。

  陶冶情操:看孩子多有气质,弹琴的时候仙气飘飘,言行举止里都透着不一样。

  学会坚持:孩子已经考到业余最高等级了,多有毅力的孩子,一张张证书就是证明。

  踏上钢琴考级之路的闺蜜,看到孩子弹非考级曲子时,心里都会嘀咕:考级的曲子背熟了没?把考级曲子弹两遍多好!

  闺蜜从心里嘀咕,到和颜悦色地说出来,最后成了跟孩子battle,孩子对闺蜜的干涉很反感,给学琴之路增加了很多波折。

  米粒妈始终觉得,发展兴趣是锦上添花的存在。孩子有兴趣,家里又供得起,那就学。

  对孩子有所期待也算人之常情,只要不是太过分,谈不上多大的危害。米粒妈最害怕的,是家长孤注一掷,倾家荡产让孩子学。

  孩子身上背负的,除了父母可能不太合理的期望,还有拖累家庭的负罪感。这样的压力,是孩子难以承受的。

  

  前不久一位外卖小哥在商场弹钢琴的视频引起了热议。

  有的琴童家长,看到视频被浇了一盆冷水:花大价钱让孩子学钢琴,也难逃成为一个普通人的命运。

  有的家长则倍受鼓舞,坚定了让孩子继续学音乐的决心。

  其实这两种态度,反映出家长让孩子上兴趣班的不同心态。

  在被打击想放弃的家长眼里,让孩子学钢琴,是为了能成为人上人,为了能出人头地,与众不同。

  所以,他们接受不了孩子跟作为普通人代表的外卖小哥一样,做一个普通的会弹钢琴的打工人。

  另一种家长觉得受鼓舞,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外卖小哥弹琴时放松和享受的神情。

  他们期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和外卖小哥一样,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有一种让自己放松的方式。

  

  米粒妈在《兴趣班猛如虎,一山到底容几虎?》里写过陪孩子练琴的同事。

  第一年陪孩子练琴,她每天拿着小棍子纠正指法,嘴上还要吼着:“指头弓起来,弓起来,我叫你把指头弓起来……”

  天天吼,简直是吼到心梗的节奏。“孩子练琴那几年,感觉我俩母子关系都破裂了……”

  看完外卖小哥弹琴的视频,她倒有点后悔了。

  她说,既然是让孩子当兴趣学的,当初何必那么执拗呢?为了纠指法搞得鸡飞狗跳,孩子胆战心惊,根本就不敢听自己弹的是什么,更别提享受音乐了。

  就算孩子手型好,学得快,轻松考过十级又能怎样?

  学的过程中体会不到弹琴的乐趣,考完级再也不想碰钢琴,再因为练琴对老母亲“恨之入骨”,实在是得不偿失。

  

  米粉们都知道,米粒最热爱的项目是足球。踢了一暑假,开学依然不停。

  米粒妈也会想,为了踢球付出这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米粒能从中收获什么呢?升学加分几乎是奢望,参加比赛也大概率是陪跑。

  等米粒长大后,他大概率会做跟足球不相关的工作。

  他孩提时代为足球流过的汗,用掉的时间,还有老母亲为此付出的钞票,对长大后的米粒似乎也没多大帮助。

  那现在付出的一切,还值得吗?

  我期望看到的,是成年后的米粒,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跟三五好友约着踢场球。

  在足球场上没心没肺地跑,畅快淋漓地笑,跑去一身疲惫,享受运动带来的简单又纯粹的快乐。

  

  不管孩子学什么兴趣,不管投入多少时间精力,他大概率就是个普通人(当然天赋异禀的除外)。

  但是,他可以是一个爱踢球的普通人,一个爱弹琴爱画画的普通人,也可以是个没有兴趣爱好的普通人。

  想清楚这一点,在陪孩子上兴趣班的时候就能淡定许多了。

  最后,米粒妈还是那句话,孩子的兴趣班要“扬长”,顺应孩子的兴趣和性格,学起来才会有效果。

  毕竟,强扭的瓜不甜,孩子才是学习的主力。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钢琴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