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章然
40岁后开始第二个人生,算不算晚?
这个问题在“老铁路人”斯多林这里,根本不算个难题,他已经用实际行动开始了“人生第二春”。
40岁,在这样一个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压力大的人生阶段,斯多林把业余时间投入了五个爱好,既没有影响到日常的工作,反而在其他的领域成为了熠熠生辉的新星。
“什么时候开始学,都不算晚!”

40岁开始学习钢琴、42岁开始临摹一千遍《兰亭序》、45岁开始篆刻……
今年58岁的斯多林说,他很开心,他已经实现了人生的五个梦想——“作家梦”、“记者梦”、“篆刻梦”、“书法梦”、“钢琴梦”。
刚刚过去的中秋,斯多林还完成了人生一件大事:在一方18斤重的青田印石上,历时8个月完成了三种字体篆刻的《兰亭序》。篆、行、楷三种字体刻在同一方石上,业内人士评价说“很难得”。
1】
临摹《兰亭集序》1000遍
将全文篆刻在一方印石上
“老铁路”斯多林第一次“出名”,是他发的一个誓言。
2007年,斯多林再临兰亭,被《兰亭集序》的美深深震撼,没有过书法基础的他,想要通过临习千遍的“笨方法”,表达自己对书法的热爱和提升书法技艺。
2018年,斯多林在绍兴兰亭,临习完千遍《兰亭集序》,完成了自己的誓言。
篆刻,斯多林是从45岁开始的。
“当时正在临摹兰亭集序,想着要是能把《兰亭集序》刻在石头上,流传下去该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呀!”
一开始,还只是试着刻字到小方印上:最初,刻下的是永和九年几个字,而后再刻下《兰亭集序》其他的文字,一点一点积累。

时间流逝,篆刻的功力也在增加。
将一方印石固定好,用小刀上下磋磨,活灵活现的几个字跃然石上。
几分钟,两三个字已经篆刻好了。
这一会儿时间,展现的是他的基本功。家里摆放的上千幅印石,则说明着背后的勤奋与用功。
2019年,斯多林对自己的篆刻水平有一定自信了,着手实现篆刻创新:用篆体、行书、楷书三种字体,将《兰亭集序》全文篆刻到一方石头上。
买了四块,每一块18斤重边长14.5厘米的巨印。
当时,仍担任铁路重要职位的斯多林工作很忙,加班也成为常态。

2】
怎么挤出时间完成这个爱好
他选择凌晨4点起床
怎么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完成自己的文艺梦想?斯多林选择了早起。
晚上10点左右入睡,凌晨4点钟斯多林就起床了。
书房临近钱塘江,窗外的涛涛江水风景宜人,斯多林的习惯是站在窗边深深呼吸几口新鲜空气,脑袋放空之后,坐在书桌边一丝不苟的开始篆刻。
不急不徐,认认真真完成。在斯多林看来,每一笔,都是对王羲之作品的致敬和尊重。

刻到7点钟,斯多林收拾完东西,准备出发去上班。
这个习惯,不论斯多林人在杭州还是在诸暨,他都坚持不懈得完成。
“可以说是,印随人走,遇到休息天,我就把印石带到杭州,工作了,我又把这18斤重的石印带回诸暨。”
冬天天气寒冷的时候,在刻印过程中,口中哈出的气将印面的蝇头小字全部凝结成小黑点,斯多林不得不揩净重写。而后戴着口罩进行奏刀刻印。
中秋之夜,历时8个多月,篆行楷三体所刻于一方石的作品,终于宣告完成。
3】
不急不躁不徐不乱
很多压力通过勤奋练技缓解了
在斯多林的书房里,除了篆刻的几方印石,还有很多书籍,其中不乏斯多林本人创作的。
我有人生的五个梦想——“作家梦”、“记者梦”、“篆刻梦”、“书法梦”、“钢琴梦”。斯多林说,这些梦想,在最近几年一一实现了。

手指在琴键上飞舞,斯多林在钢琴上弹奏出美妙的乐曲,“之前我还担心自己手指不够长,但是,真的开始做的时候,发现并不会影响。”
斯多林创作的众多书籍,他特别喜欢其中一本,是写给女儿的。
“我会在公交车、火车上利用碎片时间写新闻稿、文学稿、设计印稿等,即使去韩国参加世界儿童文学大会,也带着纸笔墨临习《兰亭序》和写作。”斯多林说,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五个梦想,听起来很难,但真的开始做了,认真做了,你就会发现时间是靠自己掌控的,真的可以做很多事情。

“事实上,我开始业余爱好的年纪,是人生中压力很大的年纪,上有老下有小,但业余爱好反而将很多压力缓解,日子过成了诗意的栖息,心情越来越舒畅了。”斯多林笑着说,有了爱好不仅解压,你还会发现,只要把业余时间利用起来,“10多年下来,能干成不少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