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央音乐学院、国家大剧院、星海钢琴集团主办的“星海杯”首届中国钢琴作品作曲比赛,面向全球所有中国籍作曲家、音乐学子征集钢琴作品。投稿截止日期为6月10日。本次赛事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担任主席,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郝维亚、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韦丹文担任秘书长,并由14位作曲家和7位钢琴家共同组成评委团。最终选出的两部作品,将成为“星海杯”全国钢琴比赛专业组选手的规定参赛曲目。
“星海杯”全国钢琴比赛是我国惟一由教育部批准举办的全国性钢琴比赛,1985年创办,用近40年时间逐渐成为目前国内历史最长、权威性最强、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少儿钢琴比赛。担任本次作曲比赛秘书长的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郝维亚介绍,“‘星海杯’全国钢琴比赛现在分成业余组和专业组,业余组直接面对全社会所有学习钢琴的群体。专业组又分成青年组和成人组,更多是面对国内不同年龄段钢琴专业的学生、毕业生,涵盖人群很广泛。”
郝维亚认为,演奏类比赛在决赛阶段演奏新作品是比赛发展的必然,“选手们会在最后一个月收到乐谱,用这种方式考察选手们对新作品的理解力。很多钢琴比赛中选手们演奏的作品可能是他们从小弹到大的,他们有很多大师演奏的版本可以借鉴、模仿。但如果是一个全新作品,没有任何参考,所有的演奏‘密码’就都蕴藏在乐谱里,需要他们自己去解读、诠释,更考察选手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郝维亚就为去年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组决赛阶段创作了新作品。赛后,很多古筝演奏家都向他表达了希望能在自己的演出或教学中使用该作品的意愿,“通过他们的传播,作品就传开了、留住了。”因此,此次举办中国钢琴作品作曲比赛,除了考察参赛选手们的综合实力,也是希望通过国内参与度最高的钢琴比赛传播好的钢琴作品。郝维亚认为,目前国内的作曲比赛并不多,一些比赛结束后作品也没有得到广泛传播。“进入决赛阶段的24位选手一定会演奏新作品,而钢琴比赛的评委、观众也会把同一部作品听上很多遍。我相信,很多钢琴老师、钢琴学子、琴童家长都关注这个比赛。决赛结束后,也应该有很多人已经能把这首作品记住,可以直接坐在钢琴前演奏了。因此能够最终被选中,成为选手们比赛使用的钢琴作品,其听众群体是很多新作品无法比拟的。”
郝维亚认为,目前中国缺少具有当代性的钢琴作品,高质量的中国钢琴作品数量还远远不够。目前能够看到的大部分钢琴作品,还是在沿用西方古典、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同时,在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上,郝维亚觉得,“最初在钢琴上能够弹一个民歌小调,大家觉得很有趣。但这些民间小调不足以完全代表中国,我们需要技巧性更强、音乐语言更加深厚的中国钢琴作品。”
郝维亚介绍:“这次挑选评委,我们非常注重在钢琴创作上有突出贡献的中国作曲家。很多评委是以写钢琴作品见长的作曲家,如张朝、高平,他们都是中国当代钢琴作品创作中的标志性人物。还有作曲家陈怡,她的很多作品在国际上非常具有影响力。”同时,比赛也邀请了来自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的教授参与其中,希望以此带动全国的音乐院校关注这次钢琴比赛、作曲比赛。
郝维亚透露,作品最后一轮评选前,将委约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将所有入选作品演奏并录音。最终由7名作曲家和7名钢琴家通过听录音的方式共同选出最后的获奖作品,“在作品评选中,我们非常看重钢琴家们的想法。相信我们一定能够选出符合当代审美、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钢琴作品。最后比赛必将呈现出最好的音乐。”作品评选结果将在7月16日公布。 本报记者 纪晨